內容簡介
我在那鬼地方唸不到一個月,就變得超不想上學。至於是討厭那裡才不想去,還是不想上學所以找出一堆理由來討厭那裡,我也不是那麼清楚。
每天我跟那些鳥蛋穿一樣的制服揹一樣的書包,走進大門後,直接往某層樓某間教室的第幾排第幾個位置坐下,而身邊那些鳥蛋,男的把電玩或手機擺在他們雞巴上面玩,女的繼續對著鏡子臉畫得跟鬼一樣,講台上那些龜蛋則不斷重複沒人要聽的廢話,然後下節課再換另一個龜蛋進來站在講台上。
我就是無法在那種鬼地方放鬆,那裡真是讓我緊繃到不行……
本書特色
★本書從158件徵文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九歌200萬小說獎首獎
★以17歲少年為第一人稱,批判這個虛偽、齷齪的成人世界,如同《麥田捕手》台灣版,並以台中為背景,讀來既親切又熟悉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張經宏
生於1969年,台中人,台大哲學系畢業,台大中文所碩士,現任職台中一中。曾獲教育部文藝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倪匡科幻小說首獎等。並以《摩鐵路之城》獲九歌200萬小說獎首獎。
譯者介紹
目錄
名家推薦 002
摩鐵路之城 (全文) 009
靜靜凝視那美麗之城 (後記) 257
不爽症─看見台中,也看見台灣 季季 261
─「九歌二○○萬小說獎」總評
自序/導讀
不爽症─看見台中,也看見台灣 季季─「九歌二○○萬長篇小說獎」總評
一部怎樣的小說,值得獎金二○○萬台幣的獎勵?
所有的文學愛好者或研究者,可能都難以回答這個問題。
最可貴的文學本質是創作,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即使文學獎設有反覆討論與多次投票的機制,最後得出的也只是最大公約數的結果;未必能讓所有人滿意,也未必所有人都不滿意。每位評審委員的文學素養不同,品味、見解各異,自然會出現偏愛與偏見的落差;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世代,這個現象同樣存在。至於獲獎者及其作品,能否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那是文學獎結束之後的另一個問題。
創下同類文學獎最高獎金的世界紀錄
如果純以獎金而論,歷史悠久的諾貝爾文學獎獎金最高(一百四十六萬美元),惟其性質較偏重累積性成就。名家如托爾斯泰、易卜生、波赫士等人卻都沒得過該獎,可見院士級評審也一樣有所偏見與偏愛。
至於獎勵單部小說的文學獎,目前以都柏林市政府一九九六年創辦的「都柏林IMPC文學獎」獎金最高(十萬歐元,約四百一十萬台幣)。英國曼布克獎也備受矚目(五萬六千英鎊,約二百六十八萬台幣)。一九○三年設立的法國龔固爾獎,獎金僅五十法朗(目前為十歐元);與龔固爾獎聲望相當的費米娜獎甚至沒有獎金,但二獎均地位崇高。美國的福克納文學獎,獎金一萬五千美元;國家書卷獎一萬美元;普立茲獎七千五百美元。日本的芥川獎與直木獎,獎金均為一百萬日幣(約三十五萬台幣)。中國大陸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老舍文學獎,近年獎金均提升至五萬人民幣。二○○六年開始頒發的香港「紅樓夢獎」,獎金三十萬港幣。二○○七年開始頒發的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獎金一百萬台幣…。以上這些獎,都是為了獎勵已出版或已發表的作品,獲獎的最大效益是作家聲望與作品銷售量的提升;其延伸效益往往比獎金效益更為可觀。
在全球著名的文學獎中,僅有一九七五年設立的「海明威獎」是獎勵尚未發表的作品,獎金七千五百美元。「九歌二○○萬小說獎」性質與「海明威獎」相同,但獎金高出八倍以上,創下同類文學獎最高獎金的世界紀錄。可惜,它只頒發一屆。
獎金的光芒,迷失了部分寫作者的初衷
「九歌二○○萬小說獎」,是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先生為了慶祝該社成立三十年而創辦。因為獎金高且只頒發一屆,二○○七年一月宣布徵文辦法就備受全球華文寫作者矚目,二○○八年三月截稿共收到二百一十二部參賽作品。但公佈徵文至截稿時間僅一年多,參賽作品水準參差,那一次的決審委員決定「首獎從缺」。蔡先生對此結果深感遺憾,立即宣布再次徵文,於二○一○年六月截稿,收到一百五十六部參賽作品,十三部進入決審。我們五個決審委員(小野、施淑、陳雨航、彭小妍與我)因而備覺責任重大,去年十一月中旬收到作品至今年一月二十八日決審會議,兩個多月裡埋首「苦讀」了十三部作品近兩百萬字。
閱讀的樂趣之一是自由。已出版的長篇大多經過編輯把關,我們讀不下去可跳過幾頁或束諸高閣;對於未發表的長篇,我們卻無法享有這樣的自由。評審的先期責任是被作品裡的每一個字綁架;必須耐心且細心的貼身於字裡行間,才能讀出其中的優缺點,同時作些筆記註解重點。
那兩個多月的「苦讀」,我時常陷入「這是哪一國文學?」的困惑。「全球化」大浪不斷推擠,年輕的作者們跟著虛擬浩瀚的網路流行,寫了不少以外國人名為主角,看起來像西方小說,但人物與背景又曖昧不明。也許他們想跟隨「文學全球化」...
各界推薦/推薦序
★赫赫名家小野、季季、施淑、陳雨航、彭小妍聯合推薦
小說家.導演 小野:
整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作者刻意營造出這樣充滿暴力和張力的封閉的文體中處處藏著引爆點,這些引爆點是對整個臺灣整體迂腐的教育制度和毫無章法秩序的社會環境不停的控訴著。
小說家.名主編 季季:
最可貴的是小說語言能生動掌握當代年輕人的詞彙並貼近一般庶民用語。而且從頭至尾以一個十七歲中輟生的眼光,掃描他周遭的人物與怪異事件。
文學評論家 施淑:
在整部小說裡一以貫之的尖銳、惡戲而又不缺批判力道的「偏差」敘事,不難辨認出沙林傑《麥田捕手》的影子,只不過不同於二十世紀垮掉的、憤怒的一代,這個台灣製造的麥田捕手,走出學校,站在汽車旅館和餐廳小弟的位置,笑傲人間,嘲諷「大人世界」的齷齪低級之後,似乎很難找到他的先行者曾有過的,哪怕只是理想主義的餘燼,有的只是回歸現實懷抱的無可無不可的、懶懶的平靜。
小說家.出版家 陳雨航:
藉著一位憤懣不爽的少年,對社會和學校有著強烈的批判。學校教育的光怪陸離,政治和黑道的經營,財團與權力的無所不在,這些訴求生動而具體。
也不光只是憤怒和不滿,親情的描述也很動人,不論是不落言詮的伯父母對主角的愛與照顧,或是關於父親的美好回憶,都使小說主要人物更為圓潤。
文學評論家 彭小妍:
本篇在寫作上四平八穩,把小城市的無聊髒亂、高中生的憤世嫉俗心情,寫得相當傳神。
留言列表